欢迎访问我们的官网!

黄奇帆近期演讲全文:激发新质生产力潜能,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升级

2025-07-12
  • 2

新盛娱乐直属客服电话19728795768同步威黄奇帆近期演讲全文:激发新质生产力潜能,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升级

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、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演讲。

7月10日,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“建设开源之都:智AI未来,生态共澎湃”论坛中,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、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效率有促进作用,还具有五大战略性功能,是全球GDP增长的关键,因此应受到高度重视。

黄奇帆进一步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五大增长功能:首先,它是制造业质量效益提升的关键,也是GDP增长的最大板块;其次,作为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服务业,它是全球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增长极;第三,它是服务贸易的增长动力;第四,它是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基础,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产值利润率;第五,它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。

黄奇帆还提到,中国制造业规模已占全球的30%以上,在高铁、汽车、新能源装备、电力装备、造船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,而在生物医药、信息智能技术、芯片生产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航空航天等领域也由追赶变为并行发展。

他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“全球历史上,有三个国家制造业占比达到30%成为世界第一,英国保持了100年,美国保持了80年,那么中国能保持50年、80年、100年吗?”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制造业领导地位,与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20%的领先地位相比,有着质的差异。

在过去十五年间,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总量占比、全产业链覆盖和全球十大制造业板块方面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、并行者的转变。然而,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,具体表现为: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较低,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较低,制造业产值利润率较低,独角兽企业比重较低,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较低。

当前,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已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、并行者的跨越,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成为一个明显的短板。他预计在“十五五”至2040年间,应重点突破这一领域。他预测到2040年,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7%~28%提升至35%,而制造业将保持在25%。到2050年,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有望达到40%。

针对未来,黄奇帆建议,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,关键在于强化生产性服务业,通过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型的服务注入,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,从而实现从“制造大国”向“制造强国”的转变。

编者按:以下内容是根据录音整理的,为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、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上的主题演讲全文,略有删减:

一、生产性服务业概述

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上,我有幸参与此次盛会,并围绕“推动新质生产力,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”这一主题与各位进行交流。

联合国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明确的分类。制造业分为31个大类、179个中类、609个小类,总计超过800个类别。与之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,联合国将其划分为10个大类、35个中类、171个小类,形成了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格局。

生产性服务业起源于制造业,服务于制造业,贯穿了制造业的上中下游环节,并促进了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。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,它不仅催生了制造业的发展,而且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板块,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GDP板块。

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知识密集、人才密集的产业,与传统生产力产业相比,它在资源要素、资金、蓝领劳动力投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

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10个大类:一是围绕制造业产业链集群的研发活动,如产品、零部件、半成品以及生产线、流水线装备的开发;二是与制造业发展相关的底层技术、工具类技术开发,如GPS、北斗导航系统、通信操作系统、芯片设计软件等;三是运输、仓储、物流配送服务;四是金融业对制造业产业链的服务;五是市场准入,包括产业链集群中众多企业、产品的市场准入及检验检测认证服务;六是对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的服务;七是对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的服务;八是制造业中的采购、销售、贸易、批发、零售以及售后服务;九是各种产品的广告、专利、商标品牌服务;十是会计师事务所、律师事务所、人力资源、职业培训及专业咨询机构等外包服务。这10大类专业服务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。

除了上述10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外,还有35个中类、171个小类,由于时间限制,今天无法详细展开。

二、生产性服务业的五种增长功能

(此处内容因篇幅限制,未在原文中体现,故未进行改写。)通过这一概念性的认识,让我们思考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。作为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服务业,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促进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,提升了产业运行效率和效益,而且它本身也是新质生产力和高科技制造业的孕育地、推动力、土壤和生态环境。此外,生产性服务业因其独特优势,成为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长点。这种增长点在经济发展中展现出以下五种增长功能:

首先,它是GDP增长的关键动力,通常成为发达社会GDP构成中最大的部分。以美国为例,其去年GDP达到29万亿美元,其中工业和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0年的60%下降至20%,工业占比18%,农业占比2%。生活性服务业占比维持在30%,而生产性服务业从1950年的10%增长至现在的50%。尽管生活性服务业的比重未变,但其规模却大幅增长;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总量增长,其比重也大幅上升。美国GDP从1950年的4000多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29万亿美元,增长了70倍,生活性服务业总量也增长了70倍,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更为显著,其比重从10%增至50%,在29万亿美元的GDP中占据了14.5万亿美元,成为美国经济体量中最大的增值板块。

欧洲的情况亦然,欧盟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0%。中国也不例外,198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当时2000亿美元GDP的10%,如今占比已上升至28%左右。总体来看,在中国GDP的增长中,这一板块最为活跃,增长速度最快。

总结上述内容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推动了制造业板块的壮大,自身也是GDP增长的重要动力,最终将成为最大的经济板块。其次,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,不仅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发展的引擎,更因其卓越表现,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的主体。以美国为例,其股票市值高达70万亿美元,其中独角兽企业市值约占30%,约5万亿美元。全球知名独角兽企业,如微软、苹果、亚马逊等七大巨头,其市值在1万亿美元至3万亿美元之间,平均约2.2万亿美元,总计约15万亿美元。这七大企业中,除亚马逊外,其余六家被普遍视为制造业企业。实际上,这些企业虽为制造业巨头,同时也是生产性服务的大户,尽管它们并不直接参与制造业,而是将制造业务外包给代工企业,自身专注于生产性服务业。例如,苹果公司围绕其手机和电脑的产业链,开展了十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和运营,成为苹果产业链的龙头。苹果公司将具体制造和零部件制造委托给富士康等企业代工,代工企业生产的2亿台手机,由苹果公司负责全球销售和售后服务。

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微软的笔记本电脑开发和高通、英伟达的芯片开发中。总的来说,美国最大的独角兽企业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集群为核心的。中国的华为也属于此类企业,其产品线涵盖至少5种品牌,包括手机、电脑、5G基站、汽车、机器人等,对每个产品都进行了十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面开发。华为拥有20多万员工,分布在深圳、东莞、上海等地的基地,这些基地占地面积大,建筑面积达两三百万平方米,但没有生产线和蓝领工人,全部是研发人员。因此,华为是中国最伟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,其制造业务则委托给比亚迪、立迅精密等国内企业代工生产。

我的观点是,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GDP增长的关键,也是独角兽企业增长的关键。

再者,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是服务贸易增长的关键。过去40年间,全球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从5%增长至25%,其中欧洲和美国的占比在30%至40%之间,而中国的服务贸易仅占年度全部贸易量的12%,仅为全球190多个国家平均水平的半数。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足,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够充分。服务贸易指的是涉及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服务交易。在我国,服务贸易的规模达到8000多亿美元,占货物贸易总额的约12%。生活性服务业的出口,如旅游和外宾服务,构成了服务贸易的一部分。相比之下,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规模较小,而进口量较大。例如,苹果公司在中国制造的手机,带动了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,但利润主要流向美国,这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口。

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至关重要。以手机为例,其高附加值并非仅仅来源于零部件的制造,而是软件、专利、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嵌入。此外,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,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。

总体来看,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五大战略性功能,值得我们高度重视。当前,我国制造业在国内外双循环战略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步,全球产业门类全覆盖的国家地位已经确立。在制造业领域,我国已有五个板块实现领跑,五个板块与欧美并跑。因此,生产性服务业在“十五五”至2040年期间应重点突破,以保持我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。文章提到的30%比例值得我们特别关注。2010年,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导者,当时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约为20%,而美国占比为19.6%,两者差距并不大。然而,如今我国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更加稳固,这一领先地位是基于超过30%的制造业占比。

在国际经济中,制造业占比超过30%的国家往往意味着以下几个重要概念:

首先,是“三分天下”的概念。当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占比达到全球的30%时,其与第二名、第三名之间的差距会显著拉大。第二名、第三名至第十名、第二十名的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总和约为30%,而全球其他15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总和也大致为30%,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。

其次,是可能长期保持全球第一地位的概念。全球现代工业发展300年来,有三个国家在制造业占比超过30%的情况下保持了全球第一地位:英国保持了100年,美国保持了80年,而中国则是第三个。中国能否保持50年、80年甚至100年的全球第一地位,值得深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制造业新格局,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的新格局。与15年前20%的第一相比,这一格局不仅在数量规模上有所不同,在产品档次和质量上也存在基础性的差异。在全球制造业最重要的十大板块中,我国已有五大板块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导者,包括高铁地铁轨道交通、汽车制造、新能源装备生产、电力装备和造船等。

此外,还有五个领域从过去的“追赶”转变为现在的“并行”,例如生物医药、信息智能技术(包括芯片生产)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。过去十年,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集中式突破,与欧美国家实现了并行发展。

尽管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重大成就,但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相对滞后。这不仅体现在总量上,也体现在具体指标上。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五个指标,我国目前相对较弱,是发展的短板。

以上便是我想分享的内容,谢谢大家!


新闻资讯
最新产品
产品展示十
产品展示十
$199.00
Tags